看到這篇,記一下。喝故鄉水長大,不可不知故鄉事。

員林椪柑算是歷史名詞,長輩都會提到這個輝煌土產,然而我卻沒印象有吃過,幾年前曾經在網路上看到,記錄這段興衰的斷簡殘篇,果然在這篇裡又得到印證,員林椪柑化為落日餘暉,是因為當年病蟲害無法抵禦。

到我童年時期,員林土產已經變成蜜餞了,路邊整排曬黑鴉鴉的蜜餞,走進才轟地一聲,數量驚人的蒼蠅飛散,蜜餞才『出土』。所以我從來不愛吃,也不敢吃蜜餞。

至於現在網路在傳的員林雞腳凍,奇怪這玩意兒是哪年哪月冒出來的?我哥說,連他當兵的老友跑來找他,都問員林雞腳凍要去哪裡買 ..... 真令人納悶,我這老員林也莫名其妙啊!




話說員林歷史-台灣丹麥

(地方/彰化縣)
文/曹武賀

台灣丹麥

  日治時期,鐵公路運輸的貫通,交通物流的速度、南北資訊交流因而提升,也促進西部沿線的發展。「員林街」位於彰化平原唯一的交會點上,腹地廣大,交通便利,位置優越,成為鄰近地區所依賴的轉運站;舉凡彰化平原中部的乘客、農產品、工商產品,無不透過員林疏運。頻繁的交通,帶動了農、工、商業的榮景,人口也隨之快速增長。

員林椪柑

  員林在日治時期,被日本人稱作「台灣的丹麥」,農業發達興盛。雖說農業發達,莊園翠綠,但是高經濟作物都由日本人總攬生產,台灣人總不得妨害他們的利益;所以,大多數的農民只能種植一般的水稻、甘蔗和平藩的蔬果,生活普遍窮困,連圖個溫飽都算是奢侈的夢想。

  拜日本氣候不適所賜,日本人見員林郡(日治時期「員林郡」除了員林之外,尚包括今之二水、田中、社頭、永靖、埔心、溪湖、埔鹽與大村。),氣候調和,地質肥沃,又有發達的灌溉系統,於是鼓勵員林郡種植椪柑。當時日本本土所種出來的椪柑果粒瘦小、口味不佳;而員林生產的椪柑,果實碩大、鮮美多汁,加上外表亮麗、蒂頭微凸,銷路拓展迅速,造成風靡,連遠在京都(日本東京)的皇室,都將員林出產的椪柑視為珍品。沒幾年的功夫,「員林椪柑」的聲名遠播,種植椪柑蔚為風潮,並在員林火車站前設立「台中州柑橘同業組合事務所」,主導椪柑外銷事務。

  員林椪柑緣起於日治時期,熱絡的需求,為農民帶來豐厚的收益,員林地區的農民擺脫傳統農業獲利不佳的困境,也為後來的農業發展形成一定的影響力。戰後,員林椪柑由於品質優良,需求暢旺,價格居高不下,農民種植的面積也快速擴增;員林椪柑攀上了另一個黃金期,也設立了「員林青果組合椪柑包裝場」。

  記得小時候,阿公由田裡採收回來的椪柑經分級後,再小心翼翼地,一層一層的依序堆疊在舖滿細沙和稻草的「總舖」(大型的床)床板下;在依稀的記憶中,每年總有四、五個月的時間在橘香中入夢。後來,柑橘樹染上重症,生病的橘樹被砍除,有的田地種植水稻、蔬菜,有的田裡被種上了葡萄和番石榴

  員林椪柑對現代的年輕人而言,是陌生的名詞,是遙遠的陳迹;但對曾經擁抱過它的人而言,員林椪柑所創造出的奇蹟,是一段光榮的歷史記憶。

番石榴與楊桃

  素有「果鄉」之稱的員林,在員林椪柑沒落之後,「水果產業」並未因此而沉寂;鳳梨、荔枝和龍眼代之而起,豐碩的產量,供應全台,並促進了食品加工業與製罐業的興起。現今,則是以生產精緻的番石榴和楊桃聞名於世。

  番石榴經「東山月芭」創始人曹連美的改良,突破栽種技術,讓番石榴的產量大增;許多東山人還懷念著七、八0年代,東山月芭供不應求的盛況。現在的番石榴藉由舉辦「台灣文化節活動」推向國際,在加拿大溫哥華大受歡迎,開展台灣農產品的新通路。

  楊桃以前僅種植於北部,產量並不大;後來彰化、員林、二林等地的農民開始種植,因員林的氣候地質適宜,果實大,稜片肥厚、皮薄、顏色金黃有光澤、果味清香、甜度高、肉質細緻、纖維少,而獲得市場青睞。

  員林東區的果農,以品質優良的番石榴、楊桃,搭配觀光果園,在政府單位的輔導下,朝向精緻化、多元化經營,提供遊客嚐鮮、體驗清新農園的好場域,也讓「台灣的丹麥」之美名繼續傳唱。

[2007/10/13]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ary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