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3年政工幹校七名學生參與東山島之役,全數陣亡後由軍聞社發佈新聞稿歌頌壯烈事蹟,並提及其中一員駱鳳松:「英勇作戰,斃匪特多,於戰鬥緊急之際,身受重傷,不願拖累戰友,更不願陷於匪手,乃壯烈自殺成仁。」

管仁建先生的文章
裡有提到,政工幹校內的「鳳松路」即為當初紀念這位「前國軍烈士」而命名。我搜尋了一下,全台灣只剩下鳳山市有鳳松路(鳳山到鳥松?),不確定已改名為政戰學校的該校內,路名是否依然存在。

駱鳳松在『烈士』當了四十年之後,於1993年與大陸台灣同胞聯誼會取得聯絡,透過在台親屬協助申請,來台『探親』。抵台後就醫及晤舊,並向政戰學校及有關當局申請補助及復職津貼皆杳然,故事經媒體披露之後,軍方臉上掛不住,從當年東山島突擊隊全數壯烈成仁的神話,到今日的烈士還陽,返鄉登門來填表格討債領積欠薪餉,這個戲劇性變化凸顯了軍隊裡積弊已久的非理性結構,於是許多分歧對立的看法紛紛出籠,包括駱先生的當年同期袍澤,幫助他奔走協商。以及將駱先生貶為囚徒敗卒,為自己找下台階的昔日將領。

媒體引述駱先生的說法,當年係於東山島之役中因砲擊昏迷,醒來後已被俘於共軍野戰醫院,傷癒遣送農村勞改,四十年歲月悠悠而過,已娶妻並育有兩子成家。駱鳳松在台面對人情冷暖,數月後低調地離開台灣返回中國,國防部則在媒體及輿論壓力下,依照「國軍在台期間作戰被俘歸來人員人事處理作業要點」規定,發給退除役金十萬零二千九百一十元及慰助金五十萬元。總政戰部也另外致贈二萬元慰問金。 這是我查得到的官方給付款項,也大概算是當個『烈士』的補償金吧。

而在駱先生離台臨行前,昔日政工袍澤為他在聯勤俱樂部設宴歡送,駱先生始終保持沉默,唯恐挑動兩岸當權者的敏感神經,只在主持人盛情敬邀之下,公開發言說了「謝謝」與「慚愧」四個字。

「謝謝」,「慚愧」,當個活過來的樣板烈士,受命運捉弄的曲折人生,無盡悵然也只能這麼說了。

對照現在的兩岸氛圍,當初可以拿來當樣板,命名為路名以茲紀念的烈士偉績,於今看來,反而是國共和親的包袱,巴不得劃清界線與之分割的過去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tary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