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跟朋友扯到,1900年八國聯軍砍走12生肖銅獸首,火燒圓明園諸事。後來隱隱覺得不太對,網路上稍查證一下,果然事情不是這樣的。
1860 年英法聯軍攻進北京,中國皇帝逃難熱河,紫禁城由恭親王留守,與敵軍斡旋,圓明園附近由僧格林沁與瑞麟殘兵退守。聯軍統帥額爾金準備對談判施壓,打算「大幹一票」,本來準備火燒紫禁城,但是考慮幾天之後,選擇圓明園當標的。主因在於皇家園林為皇族私有地,正是興兵報復兼威嚇的主要對象,亦為「逮捕公使及虐待外國人」諸般暴行的概括承擔者。
況且,把紫禁城燒光等於是,將談判桌翻桌破局,北京條約要談得成,賠款要賺得到,還是需要中國皇帝回來,繼續當衰敗中的清帝國政權傀儡。
另外一個原因是,清廷曾將英國軍使巴夏禮一行人拘禁於圓明園內,而英軍展開救援軍事行動後,在園內發現泰晤士報隨軍記者慘遭肢解的屍體,(39名英法公使團人員中有26人遭虐殺)。
我找到當年報復行動前幾天,額爾金下令於北京城貼出的公告譯文:
圓明園幅員遼闊,約十七萬平方公尺的亭台宮園,由三四千名英法士兵,持火把於各處縱火,煙霧壟罩,火光沖天,烈焰延燒兩晝夜,六朝清帝150年堆砌而成的一代名園,毀於火海,三百多名太監宮女歿於此。
至於劫掠,我想應該是放火令之下的默許,主帥都說要放火全燒了,底下的中低階軍官與士兵,面對珍寶不起盜心者稀矣。搶不走的就摧毀,反正軍令如山,這是為了「使中國與歐洲警惕震驚」的重拳反擊,每個參與者的野蠻行為都受到合理化的縱容,於是圓明園在劫難逃。
1900 年八國聯軍兵臨城下,皇族再次逃亡。這回圓明園殘餘的幾處閣殿、亭榭盡遭拆毀,連木橋棧板磚瓦,古樹名木都被盜走,然而動手的不是外國軍隊,而是附近駐軍及民匪。覬覦圓明園內財物的宵小之輩,將所剩能變賣的產物劫走,原貌破壞殆盡。
清帝國滅亡後的數十年,軍閥、官僚、日軍都來搜刮過遺址,包括漢白玉雕刻、太湖石、碑基、方磚、殿瓦等等,能挖的挖,能搬的搬,甚至填湖造地。六零年代初期,共產黨搞生產大躍進,生產隊剷平殘留城牆、遺跡,整土為田。大量人口湧入後,工廠、牲口養殖場跟著建立,原有的山形水系徹底消失。
我以為圓明園的故事,到這裡已經劃上句點了,沒想到竟然看到 ...
圓明園的復健,在中國一直具有爭議性,「假古蹟」「國恥」的反對聲浪不斷,結果是,知識份子跟民族主義者去旁邊繼續吵,商人先動手先賺了再說,以主題樂園的名義翻造,滿足觀光客與財團彼此的需求。
我記得小時候讀過,賽珍珠的大地三部曲,著名小說《大地》《分家》《兒子們》,書中主角王龍,便是以躲避旱災的赤貧饑民身份,落腳在大戶人家的高牆之外,搭個棚子安頓家小,某日趁著兵亂,溜進大宅裡隨手搶走幾付珠寶,靠這筆意外橫財,歸鄉買地,租甸耕收經營有成,當起大地主來。一個家族從貧無立椎,轉運為腰纏萬貫的員外大戶,靠的竟然是,「趁亂打劫」的機緣。
1860 年圓明園遭英法聯軍首次掠劫,悠悠四十年後,各式鄉野傳說大概也傳遍了附近百里人家,於是 1900 年八國聯軍又逼得皇帝逃出京城,圓明園外的鄉民蜂擁流竄闖入,搶奪偷盜任何值錢的東西,這段歷史實在活靈活現,勾起我的閱讀記憶,儼然小說中的情節再現人間。